"
“什么是坚守?”这个问题,听起来挺虚的,但做事的,但凡有点深度,脑子里都过过。尤其是在咱们这行,变化快得跟翻书似的,今天还热门的,明天可能就凉了。所以,很多人一听“坚守”,就想到“死磕”,好像不撞南墙不回头就算真坚守。我以前也这么想,觉得只要够拼,够韧性,总能熬出头。但后来发现,不是那么回事儿。有时候,你拼了命地朝着一个错误的方向使劲,那叫“固执”,离“坚守”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。
我见过太多有能力的年轻人,起初目标明确,劲头十足,做了一个项目,没达到预期,然后呢?有的人就一头扎进去,不管不顾地加大投入,想着“再给我点时间,一定能成”。这种“我一定行”的心态,有时很要命。你看那些产品,明明市场反馈不佳,技术瓶颈也难以突破,但团队还在日复一日地优化那个“鸡肋”的功能,理由是“我们花了太多精力,不能放弃”。这种,我觉得就不是坚守,而是成本的沉没,是惯性的裹挟。
真正的坚守,我后来琢磨,得有几分“孙悟空”的劲头,但更多的是“诸葛亮”的算计。孙悟空能七十二变,打不过就跑,再找法子。诸葛亮更是,草船借箭,空城计,都是在认清形势,找到最优解之后,采取的一种“巧劲”。你不能说他当初在隆中“卧薪尝胆”不是坚守,但当他面对司马懿时,用计谋取胜,同样是一种“坚守”,坚守的是“如何才能达成目标”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个师兄,带着一个小团队,做一款非常细分的市场分析工具。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太小众了,没啥前途,但师兄就是认准了这块“处女地”。他不像别人那样搞大而全,而是每天都在跟那一小撮用户沟通,了解他们最细微的需求,一点一点地打磨产品。他没有因为市场小就放弃,也没有因为初期回报慢就灰心。他是在这个小众市场里,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价值,并愿意为之持续投入。
所以,我认为什么是坚守,首先是对价值的判断。你得看清楚,你所坚持的那个东西,它到底有没有长期存在的价值,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。这个判断,不能是凭空想象,也不能是拍脑袋决定,得基于深入的行业研究、用户反馈,甚至是某种直觉,但这个直觉背后,得有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撑。
举个例子,当年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技术方向,有几个方向,投入很大,但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。当时团队内部也有争论,一部分人觉得要继续投入,理由是“这个技术潜力巨大,一旦突破就是颠覆”。另一部分人则认为,应该及时止损,把资源转向更成熟、市场反馈更积极的方向。最终,我们做了一个比较痛苦的决定,暂时搁置了那个“潜力巨大”的方向,而将主要资源集中在另一个虽然看起来没那么“酷”,但确实能解决用户痛点,并且商业模式清晰的领域。
这看似是“放弃”,但从长远来看,这恰恰是一种更明智的“坚守”。你坚守的是“成功完成使命”,而不是“死磕某个具体的技术路径”。因为你通过对市场和技术的分析,判断出原有的路径可能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,或者有更好的替代方案,所以你调整策略,以更有效的方式继续朝着那个“成功”的目标前进。这就像航行,你知道目的地是东方,但如果前方是茫茫大海,你不会傻乎乎地一条道走到黑,而是会根据风向、洋流调整航线。
我经常跟团队说,我们需要的不是“一根筋”,而是“有弹性的坚守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在大的方向上不能动摇,但在实现这个大方向的具体做法上,可以灵活调整,甚至可以周期性地进行“微调”和“迭代”。
比如,我们曾经尝试过一种用户引导流程,设计得非常详细,希望能把每个功能都解释清楚。结果用户反馈是“太啰嗦了,看不下去”。这时候,我们就没有坚持那个“完美”的引导流程,而是迅速地把它简化,提炼出最核心的信息,用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。你看,我们并没有放弃“引导用户”这个核心目标,只是改变了“如何引导”的方式。这背后,其实就是一种坚守,坚守的是“让用户顺利使用产品”这个价值,并通过不断试错来逼近这个目标。
这种“微调”和“迭代”,是坚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它不是犹豫不决,也不是没有主见,而是一种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洞察,不断优化自身策略的体现。一个好的产品经理,一个有经验的创业者,他身上的“坚守”特质,往往体现在他能够顶住压力,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,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心态,接受反馈,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路径。
当然,我也经历过“坚守”变成“执念”的惨痛教训。有一次,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去研发一项被认为是“未来趋势”的技术,当时市场上对此类技术的关注度也很高,我们坚信只要把这个技术做出来,就能占据先发优势。我们花了一年多时间,投入了上百万的资金,技术团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然而,一年过去,整个市场对这项技术的认知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,用户也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需求。而且,我们发现实现商业化的路径非常曲折,成本也远超预期。
那个时候,团队里有两种声音。一种是“再加把劲,快成功了”,另一种是“是不是该停下来了”。我们当时做了几次复盘,数据分析显示,尽管技术上我们已经取得了某些进展,但从市场需求和商业变现的角度来看,这条路越走越窄。最终,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:暂停这个项目,将资源重新分配。
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什么是坚守,有时候也包括“适时放手”。当你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,经过反复验证,确实与现实脱节,或者你所选择的路径已经证明是无效的,那么,能够及时止损,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然后将这份经验运用到新的战场上,这本身也是一种更高级的“坚守”——坚守的是“对成功的追求”,而不是对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特定路径的执念。
那么,如何把握这个“度”呢?我觉得,关键在于持续地反思和复盘。你不能闭门造车,也不能随波逐流。你需要建立一套机制,让你能够定期审视自己的目标,审视你为之付出的努力,并对照外部环境进行客观评估。
定期与用户沟通,倾听他们的声音,了解他们真正的痛点和需求。关注行业动态,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,以及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。内部也要鼓励开放的讨论,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,甚至要主动去寻找那些“唱反调”的声音,因为他们往往能提供最宝贵的视角。
简单来说,什么是坚守,它不是一种蛮干,而是一种在看清方向、找准价值之后,带着策略、灵活调整、持续投入的精神。它是对初心的不忘,也是对现实的尊重,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负责任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