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智能选股的软件哪个好?”这个问题,估计但凡有点经验的股民,心里都琢磨过。尤其是在行情好的时候,看着别人追涨停,自己手里一堆“老实股”纹丝不动,那滋味,真不好受。所以,市面上但凡打着“智能”、“AI”、“量化”旗号的选股软件,都恨不能挨个试试。但说实话,真要找到一个用起来顺手,又能稳定出成果的,这中间的弯路,可能比你追涨停的次数都多。
很多时候,我们对“智能”的理解,会有点过于浪漫化。以为装上软件,它就能一夜之间变出涨停板。其实,很多所谓的“智能选股”,说白了还是基于一些技术指标、基本面数据,再用算法跑一遍。算法本身没有错,关键在于数据是否全面、指标是否适合当前市场、以及最重要的——模型是否能跟上市场的变化。我记得刚开始玩的时候,看到一些软件号称“独家算法”,能预测未来走势,当时就心动得不行,结果交了钱,用了几天,发现它选出来的股票,要么是没人关注的小盘股,要么是已经涨到天上快掉下来的。那感觉,就像是给了你一张地图,但地图上标的不是宝藏,而是废弃的矿坑。
当然,也有一些做得比较扎实的,它会把一些常用的技术指标,比如MACD、KDJ、布林带什么的,给你组合起来,让你自己设置参数。这倒是挺好的,至少给了你主动权。但问题也来了,这些指标的参数怎么设?什么情况下用哪个指标更有效?这些东西,不是软件能直接告诉你的。它顶多是给你个默认值,或者让你看着那些图表自己摸索。这就好比学游泳,给你一套泳衣,但不教你怎么换气,怎么划水。
要我说,真正好用的智能选股的软件,它不应该只是一个指标的堆砌器,更应该是一个能帮你理解“为什么”的工具。比如,它选出来的股票,能不能清晰地告诉你,是基于什么逻辑?是成交量异动?是某个关键技术点突破?还是基本面出现了重大利好?如果软件只是给你一个股票代码,然后让你自己去查原因,那跟自己看盘也没多大区别,甚至还不如自己看盘,至少自己看盘的时候,思路是连贯的。我用过一个软件,它选股的时候,会附带一段简短的分析,说这只股票是“突破关键阻力位,量价配合良好”。虽然简单,但至少你能顺着这个思路去验证,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。
而且,选股逻辑也不能一成不变。市场的风格是会轮动的,今天可能是价值股的天下,明天可能就是成长股的表演。一个好的选股软件,应该能让你尝试不同的选股模型,或者至少是根据你设定的条件,自动帮你匹配更适合当前市场的模型。我曾经尝试过用一个纯粹基于技术指标的软件,在牛市里效果还不错,但遇到震荡市或者熊市,就有点捉襟见肘了。它选出来的股票,要么横盘不动,要么一买就跌,这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操作有问题,后来才明白,是选股模型跟不上市场节奏了。
我们平时看盘,接触到的主要是K线图、成交量、一些基础的技术指标。但真正影响股价的,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:公司的财务报表、行业的研究报告、宏观经济数据,甚至是一些市场情绪的指标。一个好的智能选股的软件,如果能把这些数据都整合进来,并形成有效的选股逻辑,那才真的算得上“智能”。
我记得接触过一家做量化交易的公司,他们内部的选股模型,考虑的数据维度非常多,从财务数据到行业趋势,再到公开的舆情分析,几乎能想到的一切都会被纳入考量。虽然我们普通散户很难接触到这么深度的模型,但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,数据的质量和广度,是决定“智能”水平的关键。如果你用的软件,选股的数据源非常有限,那它的“智能”程度,自然也受限。
坦白说,要找到一个完美无瑕的智能选股的软件,估计不太现实。我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中,也踩过不少坑。比如:
聊了这么多,那到底“智能选股的软件哪个好”?我个人的经验是,不要追求一步到位,而是要选择一个能让你逐步深入、不断优化的工具。我更倾向于那些:
最终,智能选股的软件只是一个工具,它能帮你提高效率,拓宽视野,但最终的决策,还是要靠我们自己。别指望它能成为你的“股神”,但如果它能让你少走弯路,多一分胜算,那就算是用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