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“为什么 雄安新区?” 这个问题,估计不少做规划、做地产、甚至是做产业的朋友,心里都盘算过。不夸张地说,自从2017年那个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战略提出,它就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版图里一个绕不开的坐标。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一个简单的大饼,或者一个纯粹的政策驱动项目,但实际接触下来,会发现事情远不止那么简单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作为在这个领域里摸爬滚打过的人,看到的一些现象和思考。
刚开始的时候,听到“千年大计”,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有点宏大叙事过猛。毕竟,咱们国内搞过不少新区,从深圳到滨海,各有成败。雄安新区zuida的不同,可能就在于它的“从零开始”,而且是国家级的“从零开始”。这种纯粹的规划语境,一方面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,另一方面也带来了“一切皆有可能,但也意味着一切都得重新摸索”的挑战。
我记得当时参与过一些早期的一些交流,大家都在讨论,核心区该怎么建?产业导入怎么起步?人才怎么引进?那时候,不少地方的思路还是比较传统的,就是先搞一堆开发区,招商引资,盖写字楼、盖住宅。但雄安的定位,明确了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”这个首要任务,这就意味着它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的模式。它要吸引的是高端、创新、服务型的企业和人才,而不是简单地承接低端制造业。
后来看到一些实际落地的项目,比如一些高校、医院的搬迁,还有一些央企总部的选址,你会发现,这种“疏解”导向,是实实在在的。但这中间的难度,远超想象。怎么把一个成熟的机构,在不影响其原有运转的前提下,平稳过渡到全新的环境?这涉及到人员的安置、配套设施的建设,还有文化的融合,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我亲眼见过一些项目,因为前期调研不足,或者配套跟不上,导致迁过来的团队水土不服,这其中的教训是深刻的。
关于雄安新区发展什么产业,这绝对是个热门话题。早期大家都猜测是高端制造、智能科技,这些当然有。但更重要的是,雄安想打造的是一个“创新驱动”的生态,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产业园区。我个人理解,它试图突破的是传统产业集群的逻辑,而是要构建一个跨领域、高融合的创新链条。
比如,在一些具体的项目推进中,我看到了很多与“未来技术”相关的尝试。不是那种PPT里的概念,而是实实在在的科研机构、实验室的建设。像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、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和医疗领域的应用,都开始有了初步的落地。但我接触的不少研发团队也坦承,在初期,他们面临的zuida问题是“场景验证”。一个再好的技术,如果没有合适的场景去测试、去迭代,很难真正成熟。
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观察,就是雄安新区在推动产业发展时,非常强调“场景先行”。不是说先招来企业,再给它建配套,而是先搭建好某些“未来场景”,让企业主动来寻找合作。这是一种更主动、更前瞻的招商思路。当然,这种思路的挑战也很明显,就是前期投入巨大,而且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。如果场景搭建得不够精准,或者市场需求没能及时跟上,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。我们在一些初创科技园区里,也见过类似的“赶时髦”现象,最终效果并不理想。
很多人问,雄安新区究竟会是什么样子?是不是又一个巨型城市?这绝对不是。它在规划理念上,就强调“精明增长”和“以人为本”。我去的几次,给我印象最深的,不是那些宏伟的建筑,而是那些被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和慢行系统。
大家可以去看看一些guanfang公布的规划图,它不像一般的城市那样,到处是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。雄安在力图打造一种更宜居、更自然、更具活力的城市形态。比如,那种“蓝绿交织”的生态理念,如何在城市里实现高比例的绿化和水系,并且让它们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,而不是装饰。还有,那种低密度的发展模式,我理解是为了预留更多的创新空间和生活品质。
但我必须说,这种理念的落地,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者来说,是个不小的挑战。我们习惯了快速扩张、高强度开发,要转变为这种更精细、更慢节奏的城市营造,需要观念上的巨大转变。而且,如何在低密度下实现高效的城市运行,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关系,这些都是需要反复推敲和实践的问题。我见过一些国内非常不错的智慧城市试点项目,但要实现大规模的、可持续的推广,仍然存在很多瓶颈。
一个城市的发展,最终还是靠人。雄安新区要吸引人才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毕竟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这些城市,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才集聚效应和人才生态。
我观察到,雄安在人才引进方面,做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工作,比如设立人才服务中心,提供户籍、住房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。这确实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。但更深层次的,还是得看它能不能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“发展机会”和“创新土壤”。我认识的一些在科技领域的年轻朋友,他们告诉我,光有好的配套还不够,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,能否参与到有颠覆性的项目中,能否看到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。
我也听到过一些反馈,说一些被吸引过来的人才,在初期的适应阶段遇到了困难。可能是新的工作模式,可能是生活习惯的改变,也可能是缺乏强大的社交网络。这就回到了前面说的,一个城市能否留住人,不仅是硬件,更是软件,是那种“人情味”和“归属感”。能否在这里找到一种“精神上的寄托”,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“编制”或者“户口”,这才是关键。
讲了这么多,我得承认,雄安新区目前还处于建设和发展的早期阶段。我们看到的很多成果,也只是一个开始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挑战也依然存在。
比如,我们看到一些央企的总部正在逐步迁入,这是雄安新区核心功能的体现。但如何真正发挥这些“头部企业”的带动作用,如何让他们与新区内的创新主体形成良性互动,而不是简单地“占个地盘”,这是需要持续关注的。同时,新区的“数字孪生城市”建设,看起来很前沿,但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,而不是变成一种噱头,如何保障数据的安全和隐私,这些都是需要极高的专业能力和审慎的态度去处理的。
回头看“为什么 雄安新区”,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新城。它更像是一个国家级的设计和实验场,试图在土地、人口、产业、技术、生态等多个维度上,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。这条路径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,也可能伴随着一些试错和调整。作为行业内的观察者,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份耐心,以及对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,进行深入的、不回避的思考和分析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