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

为何小微企业融资之路总是坎坷?

商业资讯 (3) 10小时前

为何小微企业融资之路总是坎坷?_https://wap.yjjixie.cn_商业资讯_第1张

“为什么小微企业借贷难?”这问题,问出来,大家基本都心知肚明,但真要掰开了说,里面门道可就多了。不是说银行、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,而是双方信息不对称、风险评估门槛、以及客观存在的现实,让这条路走起来格外艰难。很多人觉得是银行“嫌贫爱富”,这话不全对,但也有点道理。但关键在于,银行要对储户负责,对股东负责,不能拿风险来开玩笑。

信息不对称:看不懂的小微企业

最核心的问题,还是在于“看不懂”。您想想,一个大公司,财务报表规整,经营状况有清晰的年报、季报,甚至还有行业分析报告。银行的信贷员一看,有条有理,风险点在哪里,未来现金流如何,基本都能摸个大概。但小微企业呢?很多时候,一个老板,一个人,可能就是公司的全部。财务可能就是老板娘记个流水账,或者干脆就是简单的Excel表格。经营状况,可能就是老板口头说说,或者提供一些零散的发票、合同。

这种情况下,银行怎么敢轻易放大贷款?就算想贷,也得有标准、有依据。光凭感觉,光凭老板一张嘴,谁敢拍板?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做茶叶生意的,生意确实不错,每年都有盈利,但账上现金流就那么回事,大部分利润都转化为库存或者应收账款了。他来找我们,说需要一笔周转资金,我翻看他的资料,确实看到流水,也知道他客户稳定,但就是不知道他这批货多久能卖出去,卖出去的钱什么时候能收回来。银行就是这样,他需要的是一个清晰、可预测的还款来源。

而且,小微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押物。相比于大企业可能拥有的固定资产、设备,小微企业更多的是一些无形资产,比如品牌、客户关系、技术专利,这些对于银行来说,价值评估和处置都非常困难。没有足够的“硬东西”放在那儿,银行在风控上的顾虑自然就加重了。

风控模型与现实的鸿沟

传统的银行风控模型,是建立在一套标准化的数据和流程上的。它需要可量化的指标,比如负债率、资产回报率、现金流覆盖率等等。而很多小微企业,可能连这些基础数据的完整性都达不到。即使有些企业勉强能提供,但其经营模式可能又不太符合标准模型的“口味”。

比如,很多小微企业是靠“人情”和“信誉”做生意的。某个项目能做成,可能完全是因为老板跟某个客户关系特别好,或者某个供应商愿意赊销。这些东西,在银行的风控模型里,很难量化,也很难纳入考量。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:明明企业经营得不错,有实际的赚钱能力,但就是因为“数据不漂亮”,或者“模式不标准”,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审核。

我记得有一个案例,一个做定制家具的小厂,老板手艺非常棒,客户口碑也极佳,接的都是高利润的订单。但是,他的生产周期长,客户回款慢,银行一看,觉得现金流风险太高,加上他也没有什么大型设备可以抵押,最终就没有给贷款。老板跟我抱怨,说银行根本不理解他们的生意模式,只看那些死板的数字。这确实是实际情况,银行的标准化流程,有时候会卡住那些有潜力的、但模式不太一样的企业。

抵押物不足与信用记录的空白

前面也提到了抵押物的问题。小微企业,尤其是服务业、科技型小微企业,其核心资产往往是人力、技术和品牌,而非实体性强的固定资产。一套先进的生产设备,对于大企业来说是抵押物,但对于一个小加工厂,如果技术更新换代快,或者设备价值评估不高,也未必能起到多大作用。

更何况,很多小微企业在初创期,甚至经营一段时间后,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用记录。中国的征信体系虽然在不断完善,但很多小微企业,尤其是家庭作坊式的,可能从未接触过正规金融机构,也没有贷款或xyk的使用经历,自然就没有“信用画像”。银行在审批贷款时,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企业的信用记录。没有这个记录,或者记录不佳,贷款的门槛自然就提高了。

而且,即便是有些企业有抵押物,比如一套房产,但很多小微企业主的个人房产和公司资产是混同的。一旦公司经营出现问题,个人房产也可能卷入风险。银行对此也需要审慎评估。我们内部在评估这类贷款时,会特别关注这部分风险,因为一旦出现问题,追回的难度会大大增加。

审批流程长、成本高

即使一家小微企业勉强符合了银行的各项硬性指标,漫长而复杂的审批流程也是一道坎。从小微企业主提交申请,到银行进行尽职调查、内部审批、合同签署、最终放款,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。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小微企业来说,这个时间成本是难以承受的。

其次,对于银行来说,服务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并不低。一家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可能不大,但其尽职调查、贷后管理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,可能与服务一家大型企业差不多。而且,小微企业违约的概率相对较高,一旦出现坏账,对银行整体的风险敞口也是个挑战。因此,银行在定价时,为了覆盖风险和成本,贷款利率自然就会偏高,但这又可能让一些对价格敏感的小微企业望而却步。

我曾经见过一个新能源领域的初创公司,技术实力很强,但当时公司规模太小,财务模型也不够清晰。他们去找银行贷款,去了好几家,都表示“不符合政策”。后来他们找到了我们,我们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,对他们的技术和市场前景做了深入分析,最终才促成了一笔小额贷款。这个过程,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而这仅仅是一笔小额贷款。可以想见,对于更广泛的小微企业群体,这种“一对一”的深入服务,银行是难以大规模复制的。

监管要求与潜在的“挤出效应”

监管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银行在放贷时,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监管规定,比如拨备覆盖率、资本充足率等。这些规定,虽然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,但在某种程度上,也会限制银行向风险相对较高但收益也可能较高的小微企业倾斜。

有时候,监管层会要求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,但如果操作不当,或者对风险的认知不足,就可能导致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被“包装”后获得贷款,从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。反过来,一旦出现不良贷款,银行又可能因为内部考核或外部问责,更加谨慎,甚至出现“一刀切”的情况,导致一些真正有需求、有能力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融资。

从另一个角度看,当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尝试用更灵活的方式服务小微企业时,它们往往面临着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监管压力。但同时,它们的创新模式也可能让监管机构反思和调整现有政策。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。我们作为从业者,也一直在观察和适应这些变化,希望找到一条能够有效平衡风险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道路。